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旅行8个月前发布 小萝卜头
29 0 0

在到温州之前,我对这里的印象是商人、投资和楼市,也还有小时候隐约看过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80年代闯荡拼搏精神,后来大一些才知道这剧导演是拍《琅琊榜》和《大江大河》的孔笙和李雪导演。

在我们这些内地还安于体制内红利和国企光环的上世纪,意大利、做生意、炒楼就已经在温州悄然酝酿,号称“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的商业头脑绝对是全中国数一数二的。

商业意识敏锐的人数学都不会差,至少对数字会非常敏感。普通人不知道的是,近代浙江温州籍在数学方面的学者、教授至少有200多人。其中曾担任过著名大学数学系主任或数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的达30多人。在解放初期,国内大学里的数学系主任1/4都是温州人。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在我看来,温州的体验感就像潮汕、泉州一样,是令人倍感舒适的海边城市,也有很多好吃的。但是,当我在电台里收听到它平均3W的房价,哪怕只是宾馆酒店借宿一晚,就颇有泡沫破灭的无助感。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第一站五马街,住在五马街上修旧如旧的酒店里,外面是老旧的样子,窗户还是黑色的老式窗棂。五马街为啥叫这名?这源于明嘉靖《温州府志》的相关记载。相传书圣王羲之任温州郡守时,常乘坐五马齐驱的马车出行,排场比较大,五马街因此而得名。现在这里还树了一座铜雕,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据说这里有一家很出名的瘦肉丸店子,我们找到的时候恰逢饭点,生意很好,看了一眼就老板一个人在做,就能猜到要等半天。我们要了12元一碗的,大约十分钟端上桌,座位和桌子都不算多,如果是节假日来估计吃不吃得到全凭运气了。

温州的瘦肉丸虽然名“丸”,长得却是扁扁的像凉虾一样,有点像我吃过的福鼎肉片,汤头里放了榨菜、胡椒、紫菜和香菜,冬天来一波暖乎乎的。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街道两旁的建筑基本保持原有汉洋折中风格,在老城某条快要拆迁的街道里穿梭,差点错过糯唧唧的雪莲松糕。我们到的时候天色已暗下来,老板娘已经在收拾摊位,所以只能买一个做好的用塑料袋简陋地包装起来的。

我买的小的红糖蛋黄多料的,28块钱,松糕比我手掌都大,约莫5-8cm厚,拿在手上沉甸甸,每一口都能吃到芝麻的甜香,核桃的油脂,葡萄干的丰美和咸蛋黄沙沙的粒粒口感。后来这个饼子陪我们过了好些天,带回重庆都还没坏,我们又当作早餐吃了两天。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温州黑黢黢的夜里,穿过收摊后的菜市场,走过闭店后的服装店,再路过区政府,终于看到巷子末端的一方光亮——守英猪脏粉。四五个阿姨各自在做着事,很和谐很安心的气氛,三五个食客看起来都是老饕,熟练地叫着单。

但我作为外地人也没有觉得拘谨,阿姨很友好地回答我的疑问,也不过分热络,很舒服。虽然是白汤的粉,但却出乎意料地入味,猪肠软软糯糯又脏器的味道但这就是灵魂所在啊,大骨头肉不多,非要像我这样牙口好的才能吃到其中的筋皮,还会给你一根吸管吸骨髓,就是不禁啃肉不多。

温州的小店桌子上都有好几种辣椒,有的很咸,有的只辣,重庆人表示不太可。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睡前是吃,醒后仍是吃。骑自行车在清晨的巷子里穿了半天,听着导航和行人匆匆忙忙的脚步,可太爱这种“众人皆忙我独闲”的反差感。大王灯盏糕是唤醒一天的碳水油炸热量炸弹,如果赶上刚出锅的滚烫酥脆,就能给你留下毕生难忘的温州记忆。萝卜丝、猪肉和蛋黄,外壳炸得入嘴就咯吱咯吱,后悔没要个双蛋黄的。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等骑车到卖炊饭的地方,肚子差不多又腾出了一些空间,准备迎接大名鼎鼎的温州糯米饭。米饭晶莹剔透,肉汤浓郁鲜美,油条香香脆脆,葱花堪称点睛,旁边是被妈妈催着上学的孩子,不一会儿又来了时髦的三代婆孙,生活的气息在温州热气腾腾。除了炊饭,筷子小手还第一次尝试了咸浆,鲜鸡蛋用滚烫的豆浆冲熟,配上油条粒粒。在此之前我是绝对的甜豆浆党,但是现在我又觉得咸浆也可以了。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吃饱喝足,松台农贸市场消消食。规划得很整齐,旁边就是温州艺术学校,如果没有记错我朋友圈里有一位这里毕业的小妹妹。一楼的海鲜区海鲜的便宜令我瞠目结舌,比我从连云港车行一路过来的任何沿海城市都要便宜。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鸭舌作为温州特产我本想买来尝尝的,但苦于没有厨房,以及很多鱼排鱼饼之类的干货,如果要带一些特产回去是很合适的,无论是品质还是价位。

二楼的熟食区的孜然羊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75元一斤价格不算贵,30块就够两个人吃一顿,好吃到以至于回重庆我还尝试着复刻了一次。

温州:湿漉漉和糯叽叽

糯叽叽是我触碰到的温州城,所有的美食都有着奇特又一致的口感,咸的甜的最后都是绵软糯香的;湿漉漉是我思而不得的温州,那里有我未曾成行的永嘉书院霞关老街楠溪江,想起来思绪就会滴滴答答却也细碎缠绵。

本文收录于{Macin}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