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了《印度青年狂想曲》。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我看过的印度电影,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有大段大段载歌载舞,突兀但不违和。后来了解到,印度电影之所以这么拍,是因为作为印度的三大教之一的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平日里印度人民也喜欢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情况,另外一方面,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众多,把歌曲和歌舞当做更容易和理解的语言因素,让绝大部分都能参与到电影中。
互联网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印度青年打开的了视野,也让更多印度青年意识到,互联网有可能帮助打破已经存在了3000多年的种姓制度。开篇的前两章:标题党和英语男,就是写印度有一群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做标题党撰写各种八卦新闻,以及在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呼叫中心当电话客服——入门门槛极低,仅需要会英语口语就行,不需要学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了互联网和客服中心,但他们中大部分人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也随之涌现出来的和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
普拉姆称占据印度近半数的约6亿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数面对的是:未受过教育、待业、没有工作能力,这个数字相当的可怕。一面是互联网打开视野后,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和向往,另一方面是,贫穷无生存技能以及种姓制度的束缚。打破现状改变印度的未来成为了这些人的使命。这些形形色色的年轻人,正在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探索着未来的可能性,打破封闭的等级制度。
这本书几乎所有的章节都在描述这些年轻人的过去和现在,对于未来,几乎没有正面提及。中间的两章的男愤青和女愤青,应该是这些年轻人的未来,虽然看起来结果并不一定好。不过,有希望,总是好的。
点击查看第五期Newsletter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