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出租
立即入驻
欢迎入驻!

【书评】《家》读后感

书评9个月前发布 小萝卜头
30 0 0

【书评】《家》读后感
回到镇江,初七的时候约了一个朋友吃饭,时间早了点,就在苏宁二十五楼等着。手机没什么电了,正好有个党政服务中心,图书角里面翻来翻去,看到一本巴金的《家》。似乎从来没有读过,就坐下来细细读了会儿,竟然看哭了。只看了三分之一,去吃饭了。

回来下载了,又接着看完了。今天才来写读后感。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

当时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不赞同作者。这个封建大家庭衰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封建思想,作者把罪过归咎于“思想”,把希望寄托于“主义”,实在狭隘了。

然而,读完此书,还有一篇巴金于1953年写的后序,他说: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读到这句,会心一笑,不那么苛求了。相反,我甚至觉得巴金是个天才。27岁能写出这样的小说,其心智、对社会观察之细致入微,都已经远超同龄人。

鸣凤自尽,读到此处泪水不能自抑。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给人以感同身受的情景再现。自古以来,王侯将相,英雄美人都是故事的主体。当镜头聚焦在丫鬟的身上时,今人才能略窥“不平等”的社会,真正的不平等的社会是怎样的一座冰山,而其一角又是怎样压得普通人不得翻身。

设想我处于鸣凤的位置,竟然不能做的比她更好。尤其是被指派给60岁的冯老爷做小,也许除了投湖,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忠于自己渺茫的卑微的爱情了。除了时代的局限性,又能从中体味到人类的共性。比如三少爷觉慧,本来喜欢新女性的类型,譬如琴,可是他后来被丫鬟鸣凤一崇拜,就觉得鸣凤真挚热烈,也不错。以我短暂的人生和微不足道的恋爱经验来说,我发现男性,总是喜欢女性依附于他,女方如果愿意表达崇拜和赞许,总是更容易开启一段暧昧和恋情。不论初心如何,恋爱最后总变成了最俗气的样子。看来自古以来,古今中外,俱是如此。

梅表姐的结局,也是一开始就预料到的。只是没想到,意料之中的结局,还是能将人写到落泪。大哥觉新和梅的悲剧,确实是制度悲剧。结婚早的话,怎么知道自己要什么呢。不得不说,自由恋爱好啊。

元宵节后攻城战和沦陷后恢复秩序的那一段,也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身处和平年代的人是很难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这一段描写,一方面记录了动荡的年代,另一方面,种种滑稽的故事,虽然是在讽刺旧制度的人,何尝不是预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连生存都不能保障,又怎么谈得上体面呢。

最后聊一聊这个封建大家族是如何走向没落的,种种悲剧又为何会轮番上演。巴金把这些都归咎到封建思想和腐朽的制度上,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把五四的新思潮、革命当作救命稻草。我作为一个2023年的读者,透过重重时空,凝视从前的生活,不这么想。实际上,祖父的封建大家长之魂,至仍然留存于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之中,同时,阶级制度名亡实存。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完蛋呀。追求革命之前有一个问题要问文中的三少爷觉慧:脱离了大家庭,如何生活?文中他的回答是,可以向同学朋友们借钱。

觉新不敢反抗家庭,觉民对家庭妥协软弱,这种种不过是因为他们不能自食其力,没有力量去过“新生活”。觉慧为什么敢于脱离家庭?不是说他有能力过自己的生活,恰恰相反,他只是无知无畏。他不知道失去经济基础的生活是怎样的可怕,自然就谈不上害怕。

我在读《一句顶一万句》时注意到,文中的底层人民,大多和父亲关系非常一般,也不怎么遵从父命。对比《家》,即使是同样年代的人,也不存在痛苦的挣扎、庞大的家族、不可违抗的父辈的命令。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底层人民觉悟高?并不,只是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所以就能挑水卖力气挣钱生活,也可以在火车站扛大包过活。

某种程度上说,觉慧是自由的。但是为了这份生存上的游刃有余,他失掉了精神上的自由,于是就大声疾呼:我快要窒息了,这种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了。而生存拮据的人,精神也不自由,只是麻木,所以不会痛苦。

这个家庭走向衰落和祖父个人能力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失败也是一个原因。这么繁荣富有的家族,却没有培养出合适的继承人,也没有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新的机遇。一个家庭就像一艘船,四世同堂只是个美好的愿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思想、意志、理念,永远流传呢?

本文收录于{狡猫三窝}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