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出租
立即入驻
欢迎入驻!

读《最后的熊猫》书记

书评1年前 (2023)发布 小萝卜头
113 0 0

读《最后的熊猫》书记
很少看抖音,但最近一段时间在家里发现,我太太和孩子喜欢在手机上看熊猫,刚开始只是看成都卧龙熊猫基地的熊猫,后来开始看大连动物园的熊猫。如果她俩只是看熊猫我并不会产生好奇,好奇的是,看了一段时间后,他们都能看到熊猫就能将名字叫出来,这点我诧异。

2014 年去成都旅游的时候,曾经去过成都卧龙熊猫基地,整个基地很大熊猫也很多——当然是和别的动物园相比,当时的成都卧龙熊猫基地去的人还没有那么多,整体感觉上和普通的动物园没有差。据说现在的成都卧龙熊猫基地,每天都人山人海,一方面园区运营的成果,另一方面,是 3 年疫情,把很多人都憋坏了,大家都努力的将耽误的 3 年旅游一口气全都够补上,估计明年这种热度就会下降。届时再去一趟,看看这些黑白分明的动物们。

《最后的熊猫》,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读的。作者乔治·夏勒曾经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作为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进行熊猫保护工作的西方科学家,在四川山区进行了长达 5 年的熊猫研究,将这段时间研究熊猫时写的日记整理成了此书。此处不纯粹是描写观察熊猫的,还观察了不少人。其中有不少人现在依然在做动物保护的工作,并且身居高位。

熊猫之所以被全球人民喜爱,不仅仅是因为早早的就被列为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因为稀缺被人民喜爱,更多的是在自然界很少有动物长成熊猫那样:黑白分明、憨态可掬、性情温和(本性有可能并非如此,是人工饲养的结果),外加上人类天生的对小动物的怜悯之情。到了现在,熊猫很多时候不仅仅扮演取悦观众的角色,还有个标签是外交工具。

读这本书,印象比较深的是几点:

1、熊猫之所以数量比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熊猫自己造成的。雌雄熊猫发情期不一致,导致很多熊猫一生都很难会有自己的孩子。
2、熊猫的食量非常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熊猫胃口大,而是因为竹子作为食物热量营养成份太低,只能靠量取胜。
3、熊猫在民间有个别称叫食铁兽。这个称呼的缘由也很有趣:相传有村民看到熊猫跑到自己的院子里,疯狂的舔铁锅之类的餐具,就被称为了食铁兽。其实熊猫是在吃上面残留的食物。
4、动物研究的工作,貌似不如想象中有趣,枯燥且乏味应该是常态.

收录于{Huiris’s log}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