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铁时代》我看了两本,一本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一本是上海三联书店2013版,两本书的内容完全不一祥,这就像王小波有两个不同版本的《红拂夜奔》一样,既然都是王小波写的,我都看了。
我先看的是2003版的,这个版本有以下文章。
《红线盗盒》
《红线盗盒》是《万寿寺》的补充或者说是外篇,讲的是薛嵩和红线的故事,这次作者正经讲故事,讲的还算精彩。开头就讲了薛嵩遇刺,脱险后又遇刺,半夜逃跑,跑到山上,嗟叹不已。薛嵩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发誓要建功立业,买了个节度使的官,没想到被骗到不毛之地,伤心之余就要自杀,被红线制止。红线趁夜里潜入敌人首领的辕门虎帐,偷了金盒,吓退了敌人。后来薛嵩下山去做官,红线没有跟去,与他分手了,说自己受不了那些繁文缛节。
这篇短篇小说节奏感强,只有两个主人公,没有旁枝末叶,不像《万寿寺》写的那样拖沓,我反而觉得更好看。
《红拂夜奔》
这里也有一篇《红拂夜奔》,还以为是这本书的编辑搞错了,它不是在《青铜时代》里的吗,难道是重新收录的?看了才发现,名字一样内容却不一样。看来作者喜欢旧瓶装新酒。
这个故事和《青铜时代》里的完全不一祥,除了还是那几个人名。这里的《红拂夜奔》的整个故事很精彩,讲得很紧凑,一口气就看完了。看过后对之前在《青铜时代》里的《红拂夜奔》中不理解的地方加深了理解,对人物也有了新的认识。
这里的《红拂夜奔》和《红线盗盒》写的很具体很接地气,是古典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而《青铜时代》里的故事和人物很虚幻很缥缈,看完之后对人物也不太理解,看过的故事也没记住。我丝毫不怀疑王小波讲故事的能力,也很肯定他的语文功力(这两篇小说夹杂了大量的文言),可能《青铜时代》是作者在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只是我还没看懂罢了。
《绿毛水怪》
《绿毛水怪》总共三章,我觉得第一章写的最好,写的是小学时男女主人公和老师斗气,相约去旧书店看书,然后省吃俭用攒钱买书看书,青涩的学生时代、两小无猜的情愫写得极好,很惭愧作者笔下的两个主人公读的书我都没看过。第二章写了他们分别后又相遇的事情,还像以前同样地聊文学聊诗歌,后来因为文革断了联系,再后来得知女主死了。第三章如神话故事一般,男主在海边又遇到了女主,这时女主生活在海里,男主也要随她而去,但是后来又错过了。
整个故事完整精彩,结尾让人遗憾。女主因为古灵精怪被叫作「人妖」,当然和现在意义的「人妖」不是一个意思,男主亲切地叫她为「妖妖」。第三章的故事明显受到西方神话的影响,「水怪」的装扮很像「海王」,虽然看起来不太真实,但是女主没有死,在童话里当个「水怪」也是好的。
《战福》
战福的父母都去世了,和哥哥生活在一起,哥哥大了要盖房子娶老婆,他和哥哥去山里运石头。哥哥娶了老婆,把他撵了出去,他从此也不干活开始流浪。
漫天黄沙的一天,无人外出,在供销社里的人无聊得发疯。一个叫小苏的女的找战福寻开心,小马趁机开小苏和战福的玩笑,其他人笑作一团。
战福离开后像变了个人一样,开始收拾屋子,还想盖房子,哥哥不帮忙(谁要是像他那样在人家下工后没夜拉黑地推过石头,拉过石灰,就会同情拉车的牲口的苦处了。吃过那种苦头的人,杀了他也不愿意再吃。),自己跑到山上打石头,把三五百斤的石头推回家。
战福盖房子和小苏在供销社的笑话合在一起,人们都在议论取笑,小苏知道后恨得牙痒痒,抓住战福就骂:「你妈个X,你盖你的房子,把我扯进去干吗?」战福被打骂后,彻底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如丧家之犬。
故事很简单,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实,人穷又冷漠,拼命地活着,阶层无法逾越。
以下几句觉得很有意思:
就是最勤劳的农民,也不过是靠了日复一日不断的劳作,把好安逸的念头磨掉了呢;就是牛,早上被拉出圈时,也是老大的不愿意。就那么日复日地干活,除了吃和睡什么也不想,然后再死掉?
这条裤子所以还成为裤子,就因为它只是裤裆后面开了花,如果前面也破的那么厉害,就要丧失一条裤子的主要作用了。
石沟的供销社相当不小,从东头到西头足有三十多米,平时站在柜台后面的售货员也有十五六个。上午九点钟上班,十一点他们就把当天的账结清了,钱点好了,下午谁来买东西,他就有本事不卖给你。你叫他拿什么来看看,叫三遍,他把头转过去,再叫几遍,他又把头转过来,厚颜无耻地对你瞪大眼睛,好像他是一头驴似的。
《这是真的》
村里文教助理员老赵,是个教育局的领导,管着民办教师的转正,学生升学的事。他总是折腾老师,一年52个周末有51个召集老师在开会,他喜欢「发表他的长篇讲演,看着人们昏昏欲睡的愚蠢面容,更感到自己的伟大。他纵谈一切,不点名地揪揪某些人的小辫子,然后再看看他们震畏的面容:他们全在摇尾乞怜地看着他。」有人为了孩子上高中给他送了花生米和猪肉,让一家人一年都吃不上油和肉,他却还总是光拿东西不办事。突然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头驴,受尽了各种的折磨,最后忍受不了喝农药死了。
看到这里我觉得大快人心,这种猪狗不如的人活在世上就是浪费粮食。没想到变成驴的故事只是一场梦,他并没有反省和改过自新,把一个民办教师打发回家种地去了。
作者写的是一个芝麻官做着种种为非作歹的事情,恶有恶报让他变成了驴,后来又变回来的故事。我觉得名字叫做《是真的多好啊》更好。
《歌仙》
写的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开头写漓江的景色写的很美,我去过阳朔,见过漓江山水,但写不出它的美来。
《歌仙》的故事一波三折,写的很精彩。先写刘三姐的样貌奇丑无比,虽然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也没人理她,连家人都排挤她。七夕对歌,刘三姐吓跑了对面山头的人。刘三姐搬出了家自己住,有一天晚上烦闷起来唱歌,吸引了周边三四百人驻足倾听,不过当她开窗露脸的时候,吓跑了所有人(这段吓跑人的情节写的很搞笑)。
后来刘三姐在山上唱歌,遇到了漓江上打鱼的阿牛哥。阿牛哥被她的歌声吸引,爱慕上了刘三姐:「从赞美刘三姐的歌声唱到赞美她的容貌……用世界上一切称颂妇女的最高级形容词来呼唤她。」阿牛哥的这些话对刘三姐来说像最难下咽的苦酒,听起来像刀子一样往心里扎。
阿牛哥执意要见刘三姐,刘三姐踌躇不定,后来约定第二天相见。刘三姐向上帝祈祷,突然身上有点异样,浑身发烫,觉得脸变细腻了,容貌变好了。写到这里我和刘三姐的感觉一样,都觉得祈祷产生了作用,刘三姐的容貌变美了,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见阿牛哥了。但是事与愿违,刘三姐的脸还不如以前,变得更加糟糕,成了一张破烂茄子似的鬼脸。阿牛哥被吓呆了,只顾着痴痴地摇头。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搞笑,把刘三姐写的太丑了,正是因为她的丑让故事张力十足,对比非常鲜明。刘三姐虽然心地善良,心肠很好,但是也抵不过天生的丑陋样貌。看完以后在想,王小波这样败坏桂林的品牌,当时写出来没受到当地政府的「慰问」吗?
《这辈子》
写的是城里的小马闲得无聊得要死,睡着后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上辈子的生活里。这里的生活很悲惨,住的屋子臭气熏天,起来就要推着小车去拉粪,小车加粪七百斤,还要拉到四百米高的山顶上,要走四里地,一个小时。好不容易干完活,筋疲力尽回到家,吃的却是大地瓜和萝卜丝,连两岁的小孩也吃这些,瘦的吓人。
他感到很悲哀,难道这辈子就这么吃了干,干了吃就完了吗?我们活着是为了谁?为了儿孙吗?要是过得和我一样,要他干什么?为了自己吗,是为了吃还是为了穿?只是为了将来还有希望。可是希望在哪儿呢?都把我们忘了。从农村出去的人也把我们忘了。我们要吃饱,我们想不要干这么使人的活。
《变形记》
写的是男女互换身体的故事。
《猫》
写的是男主回家看到墙角有一只双眼被挖掉的猫,他一直在想着这只猫,几次看它,看着它这么痛苦和可伶,自己也痛苦不堪。第二天这只猫死了,男主如释重负轻松了好多,没想到晚上在同样的地点看到了另一只同样遭遇的猫,男主精神崩溃了,病了一场。
他把这些猫的遭遇告诉了身边的人,他们却表现的司空见惯,并没有当回事,而且为对猫下手的人找理由。
这部小说明面上写猫,实际上写人,周围都是麻木的人,神经质的人也会变成麻木的人。
下午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几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来,什么割喉管、活埋之类。干这些事情时都有它的借口,可是这些借口全都文不对题,它不能解释这些暴行本身。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这篇小说刚开始看没看懂,然后就看了两遍。
前面几段文字写的很散,在不停地感叹,看不懂在说什么。从插队开始的故事就看懂了,男主是想当一名诗人,却不知道怎么写,很苦闷。后来遇到一个女孩,支持他的梦想,但他还是写不出来诗。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飘落到一个荒岛,他突然写出了伟大的诗。
《地久天长》
写的是两男一女三个知青在云南的故事,我喜欢看王小波讲知青的故事。
开始讲的是,他们三个人晒稻谷,突然要下雨,情急之下割了席片盖住,却发现剩下席片有一角人像,在那时割了毛像是很大的罪行。他们三个抵死不说是谁割的,导致被绑了上批斗大会。我看这一段捏了一把汗,不知道他们会受到什么惩罚,还好最后没有什么事。从此以后,他们三个形影不离,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他们在一起看书,做饭,拉稻草,出牛圈,去游泳,整教导员,写了好多快乐的时光。
然后故事急转直下,女主生病了,当地医院胡治也没治好,去了昆明确证为脑瘤,又去了北京救治。这部分写的很幽怨,美好的青春一天天消逝,看的人痛心不已。
这篇小说写的很真挚,没有用到什么技巧,看起来很真切,为书中青春的单纯的可爱的生机勃勃的友情而感动。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写的是一男一女从小就住在一处四处漏风的小破楼里,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
我们都有凌云壮志,非绝代佳人不娶,非白马王子不嫁。所谓绝代佳人者,自然是身轻如燕,沉默寡言者,而非高大健美,大嘴啦啦者。至于白马王子,身高一米九十以上,面白无须。因此我们结成同仇敌忾的统一战线,立志开拓我们的世界。
随着长大,受到生活洗礼以后,渐渐发现彼此相互了解,借着假结婚获得新房的名义相互摊牌,生活在了一起。
小说中来回穿插着一千多年前路边摆摊卖狗肉汤和面条的王二和黑人奴隶的故事,王二善待黑奴,请他免费喝汤和吃饭。黑奴偷偷地把府里的少女背出来给王二相会。这段我没看懂。
《夜行记》
写的是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一起走夜路吹牛皮的故事,和尚每次吹的牛皮都比书生高级,惹得书生杀意顿起,几次三番偷袭和尚都没有得手。最后他俩都想开了,相互得到了和解。
《舅舅情人》
这篇小说看起来有点像《青铜时代》的感觉,故事荒诞不精彩,而是在探讨人性。我没看懂。
《南瓜豆腐》
这篇小说讲的是做梦的故事,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都很少做梦,只有主人公还每天都在做着自己的梦。做梦以后需要把自己的梦交待给记录员记录,存入档案,以备查看。主人公怕自己格调不高的梦被记录下来,每次就和记录员说自己做的梦是关于一块南瓜和一块豆腐的。这篇小说有点《1984》的味道,我没看懂。
《似水柔情》
写的是同性恋的故事,白衣女子和人物融合的意象像《万寿寺》,牢里带枷锁的像《寻找无双》,铁链拴女贼的照搬《舅舅情人》。整部小说在探讨爱与被爱,虐与被虐。我没看懂。
《2010》
这篇小说很长,有一百多页,从前到后都充满着荒诞的味道。作者生活在未来的世界,那时国家人口有二十亿,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有大片的盐碱地,那时的人口只分为数盲、技术员、保安员几类。最后很大篇幅讲了受鞭刑的过程,有点像《寻找无双》中鱼玄机受刑的故事。我没看懂,也没看懂为什么题目叫做「2010」,可能作者当时是90年代,是对20年后的想像吧。
《黑铁时代》
本书的最后一篇小说的名字是《黑铁时代》,也就和这本书的名字是一样的。这篇小说很短,几页纸很快就看完了。它讲的是未来的世界,人们都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没看懂。
2013版的《黑铁时代》包括以下的文章。
《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
看了《大学四年级》才明白上面看的《黑铁时代》讲的是什么,这时才知道看的顺序不对难怪之前没看懂《黑铁时代》。
《大学四年级》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凡是有知识的人都会被关进黑铁公寓,被管理起来,没文化的当作管理员。这个世界看起来是颠倒的荒诞的不合理的,看着看着却发现似曾相识。
《黑铁公寓》的好多内容和《大学四年级》是重复了,主人公的背景不一祥,一个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是混社会的电工。《黑铁公寓》明显没写完就中断了,上网查了下才知道这一版的《黑铁时代》是未竟稿,虽然没写完也很好看。
《最灿烂的阳光》
这篇也是未竟稿,它的大部分的内容在《这辈子》中都有体现。《这辈子》写的更深刻,让人对痛苦的体会更具体,这篇因为篇幅太少,没能展开。文章最后对《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所讽刺,觉得电影美化了那段岁月,事实上更多的人在承受着痛苦。
《白银时代》
男主在写作公司上班,写枯燥无味的小说,审核别人的稿子,特立独行的都被毙掉。那时的世界污染严重,混沌不清,治安也不好,人们还是循规蹈矩地生活。突然出现名为F2的女主,要写正真的小说,男主听到后头疼不行,只好给她找点事情做,让她打毛衣和做习题。这篇小说我没看懂,尤其是其中穿插的师生恋的情节更是看得很晕,似幻似真,老师在男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王仙客寻找无双》
这是一篇《青铜时代》里《寻找无双》的姊妹篇,看来《青铜时代》的三篇长篇小说都有配套的中篇小说存在,估计王小波刚开始没打算写长篇,先写中篇试试,写着写着觉得还可以再加点东西进去,于是就演变成了长篇。
《王仙客寻找无双》和《寻找无双》比较起来更简练,没有了长篇大论鱼玄机的故事(我一直觉得这些很多余,和主体故事关系不大),但是人物不够丰满,故事铺垫不够,比如少了王仙客成长的经历,绿发女出现的很突然,无双被官卖的惨痛经历也没有。《寻找无双》里的人物和故事就丰满得多,王仙客有勇有谋,凭借聪明才智最终得知无双的下落。不过《寻找无双》丫鬟变成的泼辣的绿发女有点突兀,如果用《王仙客寻找无双》里解释成绿林好汉就更合理了些。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都很好看,对照着看可以查漏补缺上相互没有的内容。这两版的皇帝都很昏庸无道,一个直接拿不跟随的人出气,一个胡乱判决滥杀无辜。
王小波的小说人物都很少,一般只有两三个,《寻找无双》和《王仙客寻找无双》却写了王仙客、绿发女、无双、王安老爹、孙老板、程老板、罗老板这么多人物,每个人都性格不一,风格各异。
《鬼营》
讲的是一个闹鬼的村子,因为村里的人造反被杀戮,后来这个村子就开始闹鬼,外人不敢靠近,有个小炉匠进了这个村子,和这群鬼缠斗的故事,后来的反转很精彩,让整个故事合情合理起来,而不是聊斋似的鬼故事了。
这篇小说内容比较简单,有点三言二拍讲故事的味道,但是觉得深度不够。
《不成功的爱情》
这篇文章感觉是两篇故事缝合而成,两个故事几乎没什么联系,一个讲的是男主和女朋友在吊书袋斗来斗去,另一个讲的是两个妇女装神弄鬼冒充狐仙。
《红拂夜奔》片段
讲的是迷楼,一种特殊的楼,像谜一样的楼,男人都想建这样的楼,女人都想住进这样的楼。
《三十而立》片段
我喜欢看王二和小转铃的故事,这里正好有了,看完后却觉得心情沉重。这里讲的是王二在小转铃在ML,同时王二在讲儿时的一个故事,小王二在河滩发现了人头骷髅,竟然不害怕,后来翻水闸的墙时掉到了深深的水里。
这段看着觉得不真实,哪有人干的兴头上却讲死亡的故事。小转铃就不一样,她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了小王二既恐怖又兴奋的感觉。难道这就是所谓的SM?我没看懂。
《他们的世界》片段
这是一篇关于男同性恋的小说,以男主和他身边的人聊起来,故事比较简单,但他们的内心想法却又看不懂。
《奸党与我们》
我觉得这个题目起的不太好(原文没有题目),没有概括出全文的意思,但是全文写的比较杂,而且还没有写完,大意确实很难概括。
本文开头写的是道士和镖师对决,后面又有大炼钢铁和文革批斗,最后有线条和龟头血肿的爱情故事。有些内容和《似水流年》里很相似,可以看作是对它的补充。
下面几篇不是小说是杂文。
《同性恋成因问题》
讲的是作者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的同性恋很多,写的文章却没法发表,因为自己是带来坏消息的人,犹如花剌子模的信使。作者认为,传递一个坏消息不能说明消息的传递者就是坏人。
后面又说了同性恋的成因,有人主张先天,有人主张后天,作者认为先天和后天都有。之后又讲了一个恋母情结的故事,这个故事情节出现在小说《似水柔情》里。
《有关“上帝被打了”》
这是一篇时事评论的文章,说的是一家餐馆殴打顾客,电视台的记者非要把这件事和“大调调”挂钩,宣传新的“提法”,作者不喜欢这种大而空的“提法”,但想到这些“提法”总是好的,也无可奈何。
《刘罗锅和雾都孤儿》
说的是有人觉得文化往娱乐方向发展,需要管一管和引导了。作者认为,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人,理论引导会把文化搞的“不够活命”。
古代的文化人总是想要做圣贤去教导引导别人,寡妇没招你惹你却让寡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我写黄金时代《黄金时代》
作者写作《黄金时代》的心得体会:1.没有寓意。2.书中大量性爱描写是生活的本生,无须掩饰,否则就不完全。「在坦荡善良的人之间性和其他事一样,都可以讨论其中的痛苦快乐,也可以得到共鸣。」3.关于小说是否道德,作者说「道德积非圣人之言,也非少数圣徒的判断,乃至成年人的公断。」4.写作不能过于考虑一切人的看法,否则就成了「一件叫人害臊的事了」。
《黄金时代》故事梗概
这是《黄金时代》的故事梗概,看的时候又让我回想起了小说中的情节,以为这是作者写小说的大纲,最后的备注说是为了拍电影写的故事梗概。《黄金时代》的电影还没有拍,我希望目前的电影环境还是不要拍为好,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和文革批斗的场景不会被拍得原汁原味,那样的电影不会好看。
《东宫·西宫》的补充
《东宫·西宫》的剧本我没看过,这里只是片段,看起来故事和《似水柔情》很像,写的也是同性恋的故事,人物名字和情节都有重复。
读周建《没有极限的科学——关于相对论三大实验验证的历史反思》文稿的眉批
是作者对一篇理论文章的批注,因为看不到原文,只看批注的话,跳跃太大,看不太懂。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实验、科学二元、科学与艺术等的看法,多次提到罗素、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看来作者不仅是文学家还对物理学有所研究。
《红拂夜奔》第六章说明
作者对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摩尔爵士的《乌托邦》致敬,《红拂夜奔》里李靖建造的石头城就是一个1984的乌托邦,一切循规蹈矩,不容半点差错,后来李靖自己也厌烦这座城了。
《万寿寺》写作笔记
这里只有两句话,红线被叫作红绡。
王小波年谱简编
王小波的名字「小波」来源于家里收到的波动或者迫害。《黄金时代》写了十年而成。
小结
这两本书我看了一个多月,我觉得很好看,虽然有好多篇都没看懂,还是很爱看。从王小波的文字可以看出王小波是一个真诚的人,喜欢思考的人,特立独行的人,超凡脱俗的人。我觉得王小波的文字是难得的,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