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遇到谭木声在也闲书局签售《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随手一翻,通过细节讲历史大变故中的一个个“人”,而不是宏大叙事,有趣有料,正好对我这个学期的历史课有补益,于是买了一本,排队索了个签名。
历史不总是理性的演进,非理性与情感在很多时候是历史事件展开的真正动因。
甲午的惨败使得天朝的崩溃已经无法掩盖,无法通过调整天朝观念的解释续命,无法通过洋务运动这样的局部应激反应来挽回。正是从这次失败起,救亡图存成为大清的主旋律。今天看来,救亡图存毫无疑问只有一条路,就是融入世界大势,成为近代国家。但是,当时摆在清人面前是两条路,一条是保守的道路,一条是洋务运动的道路。从鸦片战争起,大清就产生了这两条路线的纠缠,之所以不能在几十年间或是迎头赶上,或是如奥斯曼帝国被瓜分,也是因为两种势力互相牵制。前一条路走到底便是义和团运动,后一条路走下去便是新政与立宪。公正的说,这两条路都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为避免国家被瓜分、民族被宰割而形成的两种选择。
不幸的是,在历史的关头,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选择了保守主义的极端发展——义和团这一条路。——太后怀疑洋人反对她换掉皇上,洋人怀疑太后有意利用义和团排外,太后怀疑洋人真的能被义和团的神通制住,义和团民认为自己的神通真能制住洋人。完美的逻辑链条形成闭环。大幕拉开,北京城内洋溢着欢欣与忧虑,希望与恐惧。
其实,鸦片战争的冲击只是揭开天朝崩溃的序幕,天朝的最终崩溃是在庚子事变,这是庚子事变对中国历史最大的意义。
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新星出版社2023年8月1版1印,24.1万字,定价58元。